2023年1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批准新设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等5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通知》(人社部函[2023]108号),批准同济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21年3月,参加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学科评估成绩显著提升。
2020年8月,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通过同济大学中期合格评估。
2018年11月,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点顺利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
2018年3月2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文,增列同济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点。
2017年12月29日,教育部公布学科评估结果,同济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被评为C+,位列40%-50%之间,全国参加本次评估的学科共137个。
2017年4月,同济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组织申报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16年6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参加教育部学科评估。
2011年通信工程专业列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2006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3年,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的信息教研室、通信教研室、铁道部铁路车站计算机联锁检验站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计算机通信研究室合并成立信息与通信工程系。拥有两个本科专业、两个硕士点(含中职硕士)、一个工程硕士点。
2000年,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原铁道大学电信系学生及部分教师与原同济大学电气系合并,成立了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1998年,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宽口径人才的要求,系对本科专业进行调整。按照“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招生。同时获准招收“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当年6月,根据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运行要求,电气工程系归属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993年,“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本科专业改建为“信息工程专业”,学制四年,获准设立“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博士点(与计算机系联合培养)。
1989年按国务院学位办统一专业目录,“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划分为“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专业,均获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7年以电气系计算机教研室为主体,分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CAD研究室划入计算机系。
1985年上海铁道大学设置计算机通信专业。
1984年至1986年,“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点,“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点,“电力传动及自动化”专业硕士点先后形成,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79年9月,机电系撤消,分建机械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至此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正式成立。设有“工业电气自动化”和“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学制均为五年。同时正式启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当年按七个专业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41名。
1978年至1979年,根据教育部“逐步将同济大学办成具有特色的多科性理工大学”指示精神,机电系先后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等校调入许德纪教授、杜廉石副教授等十多名电类的专业骨干教师,充实师资力量,筹建创办“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本科专业。
1977年,按国家教委统一专业目录,工企电专业改名为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招收高考制度恢复后第一届本科生92名。
1972年,专业大队恢复为机电系,同时恢复电类专业的有关教研室。
1970年下半年全校将系改为大队,工企电专业改为工企电专业大队。
1962年12月,学校根据建工部教育局的“保留以土建为中心的理工大学性质”的精神,决定停办无线电专业(原有学生培养至毕业),续办工企电本科专业。
1961年夏,按照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精神,机电系再次对四个专业进行调整,“无线电”专业正名为“无线电技术”专业,“建筑供电专业”、“建筑工业仪表”、“自动学与远动学”三个专业合并为“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简称“工企电”),该专业当年没招新生。
1960年初,机电系增设“无线电设计与制造”、“建筑工业仪表”、“自动学与远动学”三个本科专业。
1958年,上海铁道学院设立铁道有线通信、铁路信号专业;
1957年秋,电工教学组随卫生工程系并入城市建设系,教学组改名为电工教研组。
1953年秋,因教学需要,设立电工教学组,归属卫生工程系。
1952年7月,全国重点院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电机工程系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教师并入交大。
1939年电工机械系调整为机械系,另增设电机工程系。电机工程系下设“电讯”和“电力”两个专业方向,此格局一直延续到解放初,至1951年,电机工程系有教授6名,助教11名,学生131 名,建有电力、电磁、无线电和有线电四个实验室。
1927年,“同济医工学堂”定名为“国立同济大学”,1930年成立工学院,设电工机械系。
1912年,“同济医工学堂”成立了电工机械科